科學家構思測光法 尋地球2.0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5/09/29 00:05

最後更新: 2015/09/29 17:23

分享:

分享:

全球暖化,污染不減,地球資源終有耗盡的一天,科學家積極在太陽系以外尋找宜居的行星。科學界早前發現與地球相似、有「地球2.0」之稱的452b行星,背後功臣是構思「凌星測光法」的美國太空總署(NASA)開普勒計劃(Kepler)首席研究員威廉.伯魯奇。

年屆76歲的威廉.伯魯奇獲得今屆邵逸夫天文學獎,他寄語新一代科學家,即使擅長數理,語文科亦不能鬆懈,因為科學家需要良好的溝通技巧對外講解研究理念,得到眾人的信服。

原來威廉.伯魯奇花了大半生研究凌星測光法及說服NASA選用,但建議四度被拒,幸挫折阻不了自信,他擁有為社會貢獻的大無畏精神,並深明「You only live once」(人生只有一次生存機會),堅持游說科學界,終獲接納。

尋找另一個地球,恍如電影小說的橋段,科學家一直在實驗人類的幻想,過去科學界用「多普勒效應法」,但此法僅限於測試恆星的震動,找到與木星相似的大質量星球,其水土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。

在NASA工作逾50年的威廉.伯魯奇,早於30年前發表論文,評估以凌星測光法探測太陽系以外星系的可能性,方法是靠行星在恆星前面經過,導致整體的光度降低,觀測較小的行星,換言之,可更易找出與地球相似的行星。

自發現凌星測光法後,威廉.伯魯奇在1992至98年向NASA提交四次建議書,但遭受否決;2001年,他的建議書終被通過,翌年NASA正式展開計劃,09年研發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射上空,用此測光法,至今發現多達4,000個星球,今年7月NASA更宣布發現與地球相似的新行星452b,全球矚目。

對於世界各地均為新星球452b的發現而感興奮,他卻出奇冷靜言:「我不在乎,雖然開普勒計劃提供不少新數據,但新行星與地球仍有一段距離,下一步應探測大氣層。」

邵逸夫獎揭盅的同時,威廉.伯魯奇因年事已高而宣告退休,但年齡的變化無礙他對太空宇宙的興趣:「我在中學時期加入科學學會,與老師及同學積極研究太空事物,他們就是最好的啟蒙者。」故他卸任後,仍會繼續進行太空科研,亦會協助年輕一代,展開他退而不休的新旅途。